在中国的文旅小镇生态中,篮球并非单纯的运动项目,而是一种可复制的场景化产业入口。水云镇位于江湾平原的一角,水网纵横、景观资源丰富,却长期缺乏一项可以聚合年轻人、游客与本地居民的“叙事性产业”。篮球,以其普及度高、参与性强、跨圈层覆盖广的特性,被纳入到该镇的总体开发框架之中,成为推动城市更新和文旅消费升级的重要抓手。
项目初期并非以“赛场热度”直接冲击,而是围绕场景、课程、IP、配套消费的闭环设计,逐步构筑起一个可持续的篮球产业带。

首先是场景的整体布局。水云镇新建了一座现代化篮球公园群,其中包括一个可容纳两百多名观众的室内多功能馆、一片开放式球场群,以及若干分区主题球馆和训练办公室。这些场景不仅供给公开课程和业余赛事,还承担了夜间灯光秀、潮流运动展览、篮球主题市集等功能,形成全天候的观演与体验空间。
场馆外立面以水纹、云翳等本地自然符号为设计灵感,力求创造出“看得见的地方记忆”。在这种场景化的叙事下,篮球成为了水云镇的入口场景,吸引访客从古镇历史、山水民宿、手作工艺等多条线索进入,进而延展到二次消费。
其次是产业链的深度缔结。就运营逻辑而言,水云镇将篮球产业分成四大环节:培训与教练、赛事与演出、内容生产与IP开发、周边文创与零售。培训与教练由与省级体育学校共建的训练营负责,面向青少年和有志于职业化道路的年轻人,设立季节性的集训营、暑期班与选拔赛,形成稳定的学员库和观众基础。
赛事与演出方面,则以季度性公开赛、职业化友谊赛以及篮球主题的文化演出相结合,形成可观的票务收入与赞助曝光。内容生产与IP方面,Water系列等本地IP被用于视频剪辑、纪录片、赛事解说等内容的衍生,进一步提升品牌认知度。周边文创与零售则将球衣、手感球、训练用具、手作文创产品与本地特色美食结合,推动全域消费与夜经济。
第三,运营模式与财政支撑的协同。水云镇的项目往往采用政府引导、企业投资、社会资本参与的混合所有制模式,强调“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、社区参与”的治理结构。政府提供用地、基础设施升级及部分场馆运营补贴,企业承担主题内容更新、赛事执行、市场开发等核心职责,社区则在志愿者、场馆协同、地方文创供应等方面参与其中。

财政与社会资本的叠加,帮助实现“初期高投入、中期稳定回报、后期口碑与可持续性”的阶段性目标。与此数据化运营成为重要支撑。通过客流统计、会员体系、消费结构分析、场馆利用率等数据,及时调整课程设置、赛事密度、票价结构与场景运营策略,确保资源的高效配置与风险管控。
第四,初步成效与经验。经过最初两年的运作,水云镇的篮球产业带呈现出若干可量化的成果:游客复购率提升、周边住宿入住率提高、文创产品的单季度销售额较开业前增长三成以上、培训课程学员规模稳步扩大。更重要的是,篮球成为连接本地历史与现代生活的情感载体。
访客在观看比赛、参与训练、体验工坊、品尝地方小吃的过程中,形成对水云镇的“多维记忆”,从而提高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与亲和力。篮球赛事与夜经济带来的社交效应,增强了本地青年与外来游客之间的互动,促成了跨年龄层的参与与交流,提升了镇域的活力与包容性。
最后的可复制要点。如要在其他文旅小镇复刻这套模式,需关注四个方面:一是场景要够“可看、可玩、可消费”,尽量实现一地多场景的叠加效应;二是产业链的完整性,培训、赛事、内容、周边要形成闭环,避免单点依赖;三是治理与参与,建立政府-企业-社区三方协同机制,确保资源整合与风险分担;四是数据驱动,不断迭代产品与场景,以观众行为数据、消费数据和场馆运营数据为基础,进行精准运营和长期规划。
水云镇的案例证明,篮球不只是竞技的语言,更是讲述地方故事、激活消费、推动社区共建的强力媒介。通过把训练、赛事、体验与文创有机融合,一座小镇能够把“体育活力”转化为“城市能量”,让文化与旅游的交汇处,长出更具韧性的生命力。
凤凰泉镇体育旅居生态圈的落地实践
延展到另一座以“水乡与山海共生”的凤凰泉镇,篮球的角色更像是一条贯穿季节、连接场域的丝线。凤凰泉镇以历史水码头和泉水文化著称,近年主动把体育作为乡村振兴与旅游升层的关键入口。在此背景下,篮球被设计成一个多维度的体验体系:不仅仅是球赛与训练,更是社区教育、艺术表演、数字化体验与酒店住宿的综合场景,形成“体育+文化+住宿+餐饮+会展”的全域旅游生态。
首先是场景与体验的协同建设。凤凰泉镇建设了一体化的篮球主题综合体,设置了可用于学龄前至成年人的分层课程体系,以及一座可承办中型赛事的观众馆。场馆本身融合了泉水、木结构与光影元素,夜晚的场馆灯光与泉水反射共同营造出独特的“水光篮球”观感。为了提升体验密度,镇上还引入了VR观赛区、AR导览和篮球历史展区,让游客在观赛之余获得沉浸式的文化教育体验。
围绕篮球的场景不仅覆盖训练与比赛,还延伸到泉水文化馆、民宿街区与手作市集,形成从“看”到“玩再到住”的全链条旅游路径。
其次是产业协同与IP打造。凤凰泉镇将篮球产业与本地教育、文创、影视、餐饮等领域深度绑定。学龄前与青少年培训阶段,接入附近高校的资源,共同开发青少年篮球发展计划、体育夏令营以及职业导向课程,形成持续的“人才供给”与“内容输出”。在IP方面,镇上联合地方设计师与摄影团队,开发了“凤羽篮球”系列IP,用于赛事解说、纪录片、短视频以及衍生产品的开发。
赛事方面,举办每季度一次的“凤凰泉杯”公开赛与主题夜场秀,邀请省内外职业队与高校队伍参赛,赛事转播权、赞助与周边产品销售成为稳定的营收来源。酒店与度假村联动推出篮球主题住宿套餐、训练营住宿套餐和美食文旅套餐,推动住宿、餐饮、购物的跨域收益。
第三,数字化与沉浸式营销的融合。凤凰泉镇在数字化方面投入较大,以“智慧场景”为核心,建设观众数字化体验体系。现场采用人脸识别+手机票务的无缝化进场流程,观众通过APP可以查看场馆实时热度、球员数据、赛事日程,以及周边商家的实时优惠。线上的内容生态也同步扩展,直播、短视频、篮球解说、教学课程不断扩展,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传播矩阵。

为提升沉浸感,镇上还引入了“篮球+泉水养生”的主题活动线,利用泉水的健康理念与篮球训练的生理机能相结合,推出水疗+运动康复的联合产品,吸引家庭客群与高端游客。
第四,社区参与与共建的实践。一个成功的体育旅居生态圈,离不开社区的参与与认同。凤凰泉镇以“居民共创”为原则,设立社区篮球公社,吸引居民参与场馆维护、赛事志愿、文创产品研发等工作,形成“居民自我驱动”的治理模式。学校与社区共同开展篮球文化周、老年人健身课程、青少年职业规划讲座等活动,促进不同年龄层之间的交流与传承。
社区参与不仅提升了项目的社会认可度,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商业化推进中的抵触情绪,使体育场景更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。
第五,成效与启示。经过两三年的发展,凤凰泉镇的体育旅居生态圈在游客量、消费结构、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呈现积极态势。景区周边的餐饮、住宿、手作商店的客单价显著提高,夜间经济逐渐成为新的增长极。更重要的是,通过篮球这一载体,镇上实现了对泉水文化与历史记忆的再传播,游客在参与训练、观赛、体验故事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连接,带来更强的“口碑传播效应”。
从可复制性角度看,凤凰泉镇的案例强调了场景的故事性、产业的多元共生、数字化工具的赋能,以及社区共建的重要性。若未来将此模式迁移至其他小镇,关键在于对当地自然与人文资源的深度理解,围绕篮球打造的场景要能与当地的历史符号、手工艺、饮食文化等形成互文关系,从而让体育驱动的经济增长更加稳固、可持续。
第六,落地要点与未来展望。对于希望在文旅小镇中以篮球为核心驱动的开发者与政府方,以下要点尤为重要:一是明确场景的叙事定位,使篮球成为地方故事的载体,而非孤立的体育模块;二是打造完整产业链,确保培训、赛事、IP与场景消费的闭环,降低单点风险;三是强调数字化与沉浸式体验,利用数据驱动的运营策略与多平台传播,增强用户粘性;四是深入社区参与,确保项目的社会含量与可持续性。
若这些要点能够在各自的地域条件下落地,篮球就不再只是体育赛事的烟火,而会成为推动文旅小镇从“观光地”向“生活场景”转变的真正引擎。
以上两则案例以真实世界的行业逻辑为基础,结合地方资源、产业协作与场景创新,呈现了篮球在中国文旅小镇建设中的具体路径与操作模式。通过对场景、产业、数字化与社区共建的综合考量,篮球能够在文旅小镇生态中承担更丰富的功能,推动区域经济发展、文化传承与社会活力的多方共赢。